中美贸易摩擦与全球化新格局
2019年剛剛過半,由國務院參事夏斌擔任主席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首度來到香港,7月4日在香港舉行的《2019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以「中國開放新格局與粵港澳大灣區新機遇」為主題,針對「改革開放」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議題,展開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討。
在主題為「中美貿易摩擦與全球化新格局」的圓桌論壇上,德勤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許思濤先生作為主持嘉賓,帶領著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女士、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先生、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先生、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先生、博海資本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先生等多名首席經濟學家進行了討論。
論壇主要圍繞中美貿易對中國和美國的經濟影響,與會的經濟學家對中美貿易帶來的短期及長期影響進行了討論,經濟學家們認為短期內中美達成貿易協定可能性很大。長期來說,談判前途光明,但道路崎嶇。
在整個討論當中總結出,中國GDP、創新、消費水平等方面的增長速度還是高於美國。此外,中國還有很多優勢,包括基礎設施優勢,科技方面以及大灣區的投入都可以為中國未來發展帶來動力。協議簽得越晚,對美國的利益越不好,對美國的金融行業、美資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影響較大。
【喬虹】:中國經濟市場前途是光明道路必須是曲折的
美銀美林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喬虹女士在論壇上指出,G20過後市場上會有一些明顯的回饋,但認為都是正面的。從美銀美林的觀點出發,中國市場前途是光明,而道路必須是曲折的。目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以及政治上的主要壓力來看,其實並沒有為總統特朗普形成非常強的動力去談貿易協定。她認為即使今年的夏末秋初能談成貿易協定,今後仍然會處於比較高不確定性的政策環境中。
【孫明春】:中方應盡可能長期減少對美國的衝擊
博海資本首席經濟學家孫明春先生於會上指出,中國的崛起對美國造成的衝擊,認為市場有它的規定,中國強大到一定的程度,其實對美國的衝擊是非常大的,這就是一個市場選擇。他指中方要考慮的,就是盡可能長期減少對美國的衝擊。因為中美涉及到的利益衝擊比較多,有商業方面的利益、政治方面的利益,有政客、政治精英、企業、企業家、白領、藍領等。利益都不同,特朗普也要考慮他的個人利益,因此各個利益集團都要不停的調控以取得平衡。
【沈建光】:貿易戰穩定對所有的關係都有利
京東金融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先生認為,從長遠來看,中國無論是GDP還是消費等水平,中國的增速還是遠遠高於美國,經濟實力來看此消彼漲,中國的份額在上升,美國在下降,這樣的趨勢還沒有改變。他認為中國有很多優勢,包括現在的基礎設施、科技方面的投入、大灣區的創新,這方面的投入都是在長期內可以給中國增加很多的動力。他認為貿易是中美關係最重要的底層關係,就是「壓倉石」的關係。如果這層關係都處不好,科技戰、意識形態戰或是貨幣戰,都有可能出現。如果看長遠的話,貿易戰將保持相對穩定的局面,對所有的關係都是有利的。
【劉利剛】:今年年底前簽訂考議對美國有好處
花旗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先生則指出,簽訂協議與否則要取決於特朗普。他認為,中美之間的確應該有一個協議。對於主持人許思濤問到今年11月雙方能否簽訂貿易協定,劉利剛覺得很有可能能簽訂,他認為美國經濟進一步下滑,貿易因素會使美國的股市發生更多的振盪,要排除這個風險的話,今年年底前簽訂其實對美國是有好處的。加上他認為中國現在已經有三個底線,底線已經向媒體和大眾透露,因此中國也不會在底線方面退讓,美國不簽訂其實對它們沒有好處。
【陶冬】:貿易之爭不過是中美較量的第一章
瑞信董事總經理陶冬先生在圓桌論壇中表示,雖然今年年底中美之間達成貿易協定機會很大,但是簽了也白簽,他以墨西哥為例道出,「墨西哥剛與美國簽完一份協定,墨蹟未乾,美國還是給墨西哥懲罰性關稅,這就是本屆美國政府的誠信。」他指出貿易戰本身是一個偽命題,只要美國人的消費習慣不改變,美國的貿易逆差是不可能真正改變的。他表示貿易之爭不過是現在中美較量中的第一章的一個段落畫了個句號而已,第二個段落還會出來。除了貿易戰之外,過不了多久我們會看到金融戰、科技戰、香港戰。陶冬還強調,長遠來看,我們在進入以5G為先導的數據時代,而這個時代裡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引領科技會非常明顯,中國市場會引領世界在數據時代。
下半年中国经济前瞻
2019年7月4日,由國務院參事夏斌擔先生任主席的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首度來到香港,以「中國開放新格局與粵港澳大灣區新機遇」為主題,針對「改革開放」和「粵港澳大灣區」兩大議題,舉辦了《2019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 香港》,並展開了充分而深入的探討。
在主題為「下半年中國經濟前瞻」的圓桌論壇上,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先生擔任主持人,野村證券中國首席經濟學家陸挺先生、麥格理集團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胡偉俊先生、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先生、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花長春先生以及滙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先生參與了討論。
論壇中,經濟學家們對以下兩點展開了討論:首先是對下半年中國經濟及GDP水準進行了預測和全年水準的判斷。接著,又對下半年的政策,包括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結構的政策等進行了討論。
針對下半年中國經濟、GDP水準以及全年的預測,除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樂觀地認為是6.4%,其餘幾位經濟學家不約而同地給出了6.2%的答案。
政策方面,為順應全球政策轉向,中國經濟政策的內部空間可供深入挖掘。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有望進一步發力,支撐基建投資穩步上行。下半年政策調控有望從結構入手,推動消費增長中樞溫和抬升。
屈宏斌:政策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加碼
對於下半年的政策調整,屈宏斌認為,政策方面需要進一步的加碼,尤其是定向信貸寬鬆的政策,而這次政策目標是定在協助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但到目前,並沒有看到民營企業由於減稅降費、政策態度的支援、定向寬鬆而出現的回升,反之同比還在下降,定向寬鬆支援民營企業的效果還有待進一步的顯現。同時對於下半年有潛力的增長點,屈宏斌認為從短期來看,如果壓力加大,基建最有可能成為短期內快速上升的量。但長遠來看,最有潛力的還是民營企業,但這需要銀行轉變現有的“典當行”式的經營模式,以企業的現金流、未來的增長潛力為信用發放貸款,在融資難、融資貴、市場準入及政策方面如果有邊際上的改善,會找到新的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陸挺:當務之急是找到方法并增加地方政府財政效率和紀律
針對主持人邵宇提出的問題,陸挺就中美貿易糾紛上表示:「今年下半年政府面臨的不確定性還是比較大的」,而當務之急是要找到一條提高國內回報率的方法,增加地方政府的財政效率和財政紀律。陸挺認為,推動以中心城市為帶動的中國城市群的發展是很重要,「中國投資回報率下滑的原因是,很多投資分散到很多三、四線城市,資源的配置效率比較低。如果我們能把發展重心回到中心城市、回到城市群,做基建和地產的空間就增加,相信我們的投資效率也會有一定的提升。我不認為基建和房地產過剩。」另外,他提出,加速推進對外開放,鼓勵地方競爭,以及鼓勵城市在戶籍方面的開放也是政策亮點。
程實:如何用好財政、貨幣、結構性政策實現調控最優化目標
程實認為,宏觀調控政策細節要適應中國複雜的經濟局面,複雜的維度,一是短期在「滯」的同時又面臨「脹」的壓力,二是減速和增質的並行。在複雜的局面下政策搭配的方向細節還是很明確的,財政政策更多聚焦於經濟增長方面,防止經濟的減速不至於失速;貨幣政策的方向是保持短期「脹」的壓力不至於轉化為更大的風險。「在減速增質的過程中,滯和脹都有壓力的情況下,如何用好財政、貨幣、結構性政策整體的實現調控目標的最優化,我覺得這是個藝術,打好這個牌很重要。」,程實認為,中國真正進入資本市場長週期繁榮的宏觀環境,即減速增質期,從全球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經驗來看的話,中國經濟的減速增質帶來中國資本市場「前所未有史詩級的新機會」。他進一步表示:「更具體來講,是代表中國經濟增長十年、二十年增長的產業方向,我們要推薦的是兩個:一是中國硬核科技的崛起;二是中國消費的重心下沉,正在從一線城市向低線城市轉移,從高端產品向中低端產品轉移,代表中國經濟和中國投資的大方向。」
胡偉俊:「把基建做起來,這是重心」
胡偉俊反復強調了基建的重要性,他表示:「今年我們看到基建投資還是很弱,基建和房地產今年下半年怎麼樣穩住房地產投資,把基建做起來,這是重心。基建增速抬起來中國經濟是可以見底的,市場的風格就會轉換,這是一個亮點。」
花長春:對下半年中國經濟感樂觀
花長春對下半年的看法比較樂觀,國際上新興市場更受歡迎,國內在中美貿易談判樂觀之下,消費者的信心對於下半年的消費有比較好的支撐,此外硬核技術的自主可控,這將是未來十年的話題。
胡章宏:大灣區將成新一輪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策源地
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香港金融發展局董事胡章宏博士,于7月4日出席2019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香港)。
他指出,2019年初,《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後,粵港澳大灣區引起了很大的關注,不僅在粵港澳大灣區總量、增量上來看都非常有前景;更重要的是,大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的獨特之處。尤其是在國家新一輪的改革開放中,相信粵港澳大灣區會成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和創新發展重要的策源地。
胡章認為,香港需要新活力,亦需要新的經濟發展,並指出大灣區在產業融合、癌症治療、教育、創科及資本市場的創新方面,都展示出顯著的優勢和機遇。
大灣區共同家園投資有限公司總裁、香港金融發展局董事 胡章宏博士
一是產業融合的機遇。這個機遇在過去有這樣的態勢,經過大灣區規劃及系統的推動,融合、合作會進一步提升。
而癌症的治療,在香港有超過十個品種的藥品在全世界是第一名,其對內地醫療界的融合、產業的融合,隨著大灣區政策的實行和推廣,相信會逐步讓更多人受益。
在教育領域,據估計大灣區每年會誕生近百萬個新生兒,胡章宏表示,這批數量龐大的嬰幼兒,需要高素質的教育。其中香港幼稚教育多年沒有太多挑戰的原因,是香港教育有很多精細的管理,其與內地在教育、資源上的融合是大灣區新的機遇。
胡章宏稱,大灣區研發資源、完備的產業鏈和充沛的資金,以及靈活的市場化體制,都是科創的新機遇。
另外,胡章宏認為,資本市場的創新機遇也是值得大家探討的新機遇。在大灣區有兩家世界級的交易所,港交所和深交所。兩者總市值超過40萬億人民幣,在2018的資料中,港交所在全世界IPO融資中再次獲得冠軍。這是該區域很難得的優勢,將為新一輪改革開放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帶來新的機遇。
前深圳市副市長唐傑:粵港澳大灣區發揮帶頭作用,助力中國經濟升級
前深圳市副市長唐傑在出席2019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時發表演講,分享有關粵港澳大灣區的設想和推進。
唐傑指出,從灣區規劃的主旨上來看,不單單是1.5萬億的規模,規劃背景是中國經濟升級,粵港澳大灣區要在升級中發揮帶頭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需巨大科技引擎帶動,改變中低端產業、走向高端
他指出,大灣區需要巨大的科技引擎帶動而深圳和香港構成灣區科技引擎的基礎。
中國變化比較快,中國中高端產業占整體產業的比重為42.2%,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準則為37.3%,所以中國比發展中國家高五個點。中國和發達國家相比差7.7個點,我們和日韓比差15倍,中國走向中高端,改變過去依靠勞動力便宜的過程要結束,勞動密集型出口產業主要在廣東形成。因此《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於廣東而言有特殊的意義,改變中低端、走向高端。
關於全球變化,唐傑表示,以美國做代表,美國過去四十年,產業增長中出現一類產業,就業占比9%,產出占比將近20%,專利占比80%,美國把它定義為“先進產業”。而中國定義“先進產業”時主要參考兩個標準:就是以人均科研水準和百名員工的STEM員工占比來定義的。STEM員工占比,即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人才,在這個產業中,不能低於25%;第二,這個產業中的人均研發費用,不能夠低於每年750美元,因此金融業可能是最符合先進產業的。目前美國金融業STEM員工占比超過75%,金融科技成為主流。大資料產業、AI產業基本上是靠STEM員工。
灣區規劃中的空間格局變化:“三級四核心”特色
“現在看起來灣區規劃中會產生的空間格局變化是這樣,一般大家會知道是“三級四核心”,我覺得這個表述特別有意思。”唐傑認為,灣區規劃中,講了四個核心城市、定義了三級,極點的規模和極量,港深作為一級,經濟總量超過7000億,超過倫敦、超過三藩市灣區,接近洛杉磯都市圈;廣佛作為同城化的典範剛過5000億。 空間格局下,按照引力原則,假設三級的品質一樣,規模大的引力就大,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特別有意思的表達,暨“四核心、三級”,然後定義出來最高的一級,潛在的含義對於香港而言給予了很高的期望。
香港為“一帶一路”節點及成熟經濟體,區位優勢顯著,經濟表現可圈可點
唐傑也在論壇上就“到底如何看香港”,及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中的戰略優勢進行了深入的分析。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最重要的,也是表達最有學術含義的一段話是“以連通內地與港澳以及珠江口東西兩岸”,珠江口東西兩岸有兩級,兩岸靠什麼連接?靠港珠澳大橋連接。唐傑表示,這樣一個空間規劃現在看起來不是“2+9”,而是新一輪以珠江三角洲為核心,沿海對外開放構成沿海經濟帶的規劃,在這個規劃下,香港當之無愧的處在沿海大通道的中間點上。
香港對外在粵港澳大灣區作為“一帶一路”的節點,同時對沿海大通道的構成中間的節點,也是對內走向灣區的“一核”的節點。因此香港的位置在灣區中是非常重要的。
前深圳市副市長 唐傑先生
他說,從目前香港的財政狀況看,這是一個極穩健、極優秀、極健康的財政體系,保證基礎大學教育快速增長的時候,這樣的財政體系是非常安全的。以不同的眼睛看香港會有不同的結論、不同的看法,但大家有一個共同的期待,香港可能需要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另外一個重點是,當全球產業走向新一輪的創新過程中,香港應該發生這樣的轉變,不僅僅是金融、地產、貿易,香港需要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在AI、生命科學領域有發展。
深圳和香港轉型、雙城合作提升科學創新能力
唐傑指出,從目前來看,這是關於香港和大陸城市的比較,大陸城市,要論經濟活躍、企業數,上海排第一,上海有210萬家企業,第二是深圳,204萬家,第三是北京164萬家,第四是香港,150萬家以上。如果按人口、按單位土地面積,香港在整個中國城市中排名第一,遠遠高出上海和其他地區。香港擁有700萬人口,1000平方公里土地,擁有150萬家企業,密度世界之最,這是經濟極其活躍的一個區域。
他續指,香港的大學進入全球前100名學校中有五所,在整體發展上,學科發展均處於全球的領先地位。香港大量的企業沉在一般的商業性活動中,創新企業很少,創新不活躍的問題顯著。
唐傑認為,香港政府目前正在向新的產業轉變,這個轉變中可能出現了問題,政府健康的財政如何演變為繁榮、活躍的企業投資?在這個內容下,可以比較中國大陸的幾個城市,上海、深圳、北京、廣州和天津。在這個過程中,增加值率不斷提升的城市就是深圳、上海、北京。增長值率下降的城市、中間消耗不斷提升、增加值率下降的城市是廣州和天津。因此很難斷定香港在這中間處在什麼位置。
深圳能走向活躍的創新過程,也需要香港研究和借鑒。在借鑒當中,當我們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時候,香港同步做了《2030+》的方案。“未來深圳和香港轉型,兩市的合作提升兩個城市總體的科學和創新能力,這是非常好的選擇,”唐傑總結稱。
盛松成:目前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十分重要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盛松成先生在出席2019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就中美貿易摩擦及保持人民幣匯率基本穩定作重要演講。他認為,中國應盡可能避免從貿易摩擦演變為金融摩擦;人民幣在長期是增值的,預計短期內不可能破7。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中國人民銀行參事 盛松成先生
“剛剛閉幕的G20會議,最受關注的是中美兩國領導的會晤,同時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達成的成果超過預期”,盛松成稱。他認為,中國不能從貿易摩擦延伸到金融摩擦,並呼籲業界高度關注。
對於華為的事情,盛松成認為,華為作為高科技產業的代表,很多中間產品都是進口的,匯率對其影響不大。因此,他認為,目前,在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換代的時候,中國更應該保持匯率的穩定。而中國目前已經是全世界最大的進口+出口國,中國的出口占全世界11.8%,進口10.8%,匯率是雙刃劍,對出口有利,對進口則不利。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在我國經濟轉型時期,對高科技產品、高端服務的進口需求很大,如果中國的匯率貶值,對這方面是很不利的。
“由於美元是世界貨幣,美國金融體系和金融制度更加完善,如果貿易摩擦演變為金融摩擦,對我們國家更不利。”他指出,目前美國並沒有把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只是將中國作為匯率觀察國,中國應吸取當年日本的教訓,盡可能避免從貿易摩擦演變為金融摩擦。
盛松成說,在美國200年的歷史中,美國經濟已經到了頂部。美元疲態有助於人民幣企穩,今年5月份美國非農就業新增僅7.5萬人,不到市場預期17.5萬人的一半。在美國,最重要的資料不是GDP而是新增就業,因為新增就業,這直接關係到美國人的生活,也直接關係到美國人現在和未來一段時間的經濟發展。
他預計,從長期看,人民幣料呈現升值態勢,中國的經濟潛力在主要國家中是最大的。中國的GDP基數是美國的三倍,但人均GDP還不到1萬美元。中國經濟增長的潛力在主要經濟體中是最為突出的。因此他預測,人民幣在長期是增值的,在短期內不可能破7。
“我們應該理性對待中美貿易摩擦、保持定力,推進結構調整,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中美不應該從貿易摩擦延伸到金融摩擦,目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應該保持基本穩定;基本穩定而不是固定,也就是說不要大起大落,大起大落對我們是不利的”。盛松成總結稱。
新格局下的資產配置
在經濟全球化不斷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投資者開始意識到全球資產配置的重要性。在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我們該如何應對?
由建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崔歷女士主持,以《新格局下的全球資產配置》為主題的圓桌論壇上,交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先生、興業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王涵先生、高盛首席經濟學家鄧敏強先生、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先生、中國人壽佛蘭克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浩川先生參與了討論。
論壇中提到資產配置一般要考慮三個因素:增長、回報和風險。而近期最明顯的風險是貿易磨擦,經濟學家們對於中美雙方是否會簽訂貿易協議,以及簽訂后協議的持續性進行了討論。除此之外,經濟學家們有提到其他風險,例如信用市場、通脹、對沖潛在的紙幣體系問題,以至國內的宏觀等等。
對於具體的資產配置,與會的專家們認為新興市場股票、國債、黃金和利率等都是重要的方向。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先生則指出,“中國股票還有很大的結構性機會”。
【張浩川】:新興市場股票值得投資
中國人壽佛蘭克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行政總裁張浩川先生認為,貿易磨擦的風險可能在於信用市場,經濟週期下行的時候,信用風險爆發可能更多,中國前兩年有信用風險爆發,實際上在歐美,包括其他新興市場信用利差在歷史的低點,現在再承擔更多的信用風險可能是不明智的情況。被問及他較看好境外市場還是新興市場的股票時,他表示,不管從市盈率(PE)的角度還是從利率的角度都是比較便宜的。他認為「大家都講美國衰退、利率倒掛,利率倒掛對新興市場不是問題,對新興市場幫助最大的是利率的低位。這麼低的融資成本,新興市場的股票還是值得投資的。」
【鄧敏強】:人民幣自由浮動非常重要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鄧敏強先生提出,未來六到十二個月達成比較小的協議的可能性挺高,目前美國沒有把中美貿易放在很大的焦慮。中美關係在經濟、科技、意識形態方面看起來是蠻深的。他認為就算只有一個很小的協議,不確定性的情況還可能會持續。對於被問及對美元和人民幣的走勢有何看法,鄧敏強表示人民幣兌美元破7是一件好的事情,人民幣要自由浮動非常重要,中國對外的債務,美元債相對GDP來說不一定很大,所以他不認為中國現在有很多新興國家有很多資金錯配的問題。他認為7是一條紅線,如果有一天真的破7,距離中國把人民幣變成自由浮動的匯率目標相對來講會更加容易。
【王涵】:三個月內較看好國債
興業證券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王涵先生表示,中美雙方都不痛的情況下是很難達成協議的。如果看長一點,王涵表示中美的問題倒不是他最關心的,他更表示過去十年中央銀行不斷用中央銀行的信用救經濟,但經濟沒有被救起來,反被拖下水。美國的對外資產、對外的負債已經資不抵債,因此王涵認為,無論未來做任何的投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如何對沖潛在的紙幣體系問題。他提醒,三個月內較看好國債,歐洲的利率和美國的利率下來這麼多以後,顯然中國的利率債是窪地。三個月之後全球經濟局勢可能有階段性的結果,那個點可以關注中國的A股,他指出「這輪最大的機會可能是在中國的A股,對於股市改革的政策,比任何一次動力強。」
【洪灝】:債券、股市、商品都是重要的方向
交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洪灝先生認為,債券、股市、商品都是重要的方向,他道出,「黃金我已經看多很久,但黃金成交量太小,可以賺點小錢。股市如果‘水’能放出來的話,做空是很難賺錢的,往上走的概率比往下走的概率大。」因此,他最看好國債、沒有通脹債券的收益率下行。洪灝指出,現在最大的風險是,在一個長遠的競爭性格局影響到商業決策時,還是在想怎麼去槓杆,去槓杆考核的指標,債務比上GDP的比例都是非常有問題的指標。
【劉煜輝】:中國股票還有很大的結構性機會
天風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先生則指出,對於市場來講,大家最關心的主要是兩個風險點:一是國內的宏觀,定位宏觀最准的是金融市場交易者,真金白銀、經驗教訓,贏了錢、輸的錢,最後定在滯脹裡,做股、做債,時間拉長三年的區間都不太好做,二是歐洲的體系化,他認為歐洲的體系化問題還很嚴重,政治實現對市場的溢出,對市場還沒有真正的吸收。他預測半年到一年時間,美股可能再來一次20%到30%的洗牌調整的概率是很大的。他亦提出他最看好的是黃金、利率和股票,認為短期做多波動率,中長期通貨膨脹下來,中國股票會有很大的結構性機會。
大灣區構建與香港新使命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佈,包含粵港澳九市兩區、7000萬人口、國內12%GDP體量的宏大建設目標正在從文本走向現實。
在主題為《大灣區構建與香港新使命》的圓桌論壇上,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先生擔任主持人,中信銀行(國際)首席經濟學家廖群先生、中山證券有限責任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先生、澳新銀行集團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先生、廣發銀行澳門分行副行長黃強先生以及西班牙對外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夏樂先生參與了討論。
論壇中,經濟學家主要就粵港澳大灣區與香港的重要性展開了討論。
與會的經濟學家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是融合,融合有三個方面:教育、科研和制度。但是現在香港和內地之間的金融業是有個隔膜的,如果把這些隔膜去除,自然金融業就可以做到更好的融合,讓香港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香港更容易投資國內的高新技術產業,這是非常好的融合方式。
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沈明高總結稱,“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就是創新,如果我們能連通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就能把全球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創新引入到整個大灣區。互聯互通對中資金融機構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廖群: 對於大灣區的發展能否實現突破,關鍵在於“融合”
粵港澳大灣區涉及三個主要經濟體,互聯互通是區域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環。廖群認為,粵港澳大灣區最重要的是融合,這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意義,能不能有突破在於融合方面,包括香港和內地的融合,包括本身的產業融合、地區融合、人才融合、資金融合,才可推動大灣區的建設。他認為目前大灣區內城市地理上的融合已經有一定進展,但在制度等原因影響下,香港和內地其他各方面的融合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夏樂:降低香港和大灣區城市的藩籬
夏樂認為,現在香港和內地之間的金融業是有隔膜的,如果把這些隔膜去除,自然金融業就可以做到更好的融合,讓香港投資者、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香港更容易投資國內的高新技術產業,這是非常好的融合方式。
夏樂還表示,除了債券通,香港和內地還在做基金的互認和保險的互認,如果可以加快步伐,讓兩邊的金融市場呈現融合趨勢,大灣區內居民也有很強的全球配置資產需求,這方面將帶來很好的機會。
此外,他認為在融合過程中兩地也在互相學習。在發展金融科技方面,香港在向內地學習,但本身也向香港提供了很好的榜樣,例如香港的傳統銀行願意從自身開始破舊立新成立虛擬銀行。
李湛:要在教育、科研和制度三個方面進行融合
針對融合這一話題,李湛進一步表示,融合有三個方面:教育、科研和制度。在現有資本管制的大背景下,自由的資本跨界短期是不現實的,有一個可以借鑒的模式是債券通,南向不行的話,建議可以北向先行。
“債券通開通剛剛兩周年,我們現在只是將銀行間市場連在一塊,內地還有一個很龐大的交易所債券市場,交易所市場的打通是可以直接進入技術層面的。”
楊宇霆:大灣區深層的意義是創新
談到融合,楊宇霆表示“大灣區深層的意義是創新。”未來,中國製造業的產業升級、工業升級還是要靠創新。“創新的源頭我們不搞以前的硬體,先搞軟體。”
黃強:總體上對灣區的構建充滿信心
儘管黃強認為大灣區內部的發展差異還是很大,但他對灣區的構建是充滿信心的。香港作為一個具有獨特地位和獨特優勢的城市,在灣區的建設中,一定可以發揮一定可以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沈明高針對嘉賓們的發言做總結,粵港澳大灣區互聯互通就是創新,如果我們能連通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就能把全球新的金融工具、新的金融創新引入到整個大灣區。互聯互通對中資金融機構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